11月通常是每年的体育赛事进入收官阶段的时间,今年的赛事更显繁忙和热闹。

懒熊体育产业嘉年华第十届正式启幕

上周末的多个赛事让人目不暇接:北京马拉松和杭州马拉松在新规发布后如期开跑;台州临海迎来了第十届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吸引了近6000名参赛选手;苏超联赛总决赛在南京落幕,泰州队通过点球决战夺冠;安娜·布林科娃在九江收获WTA江西网球公开赛冠军,这也标志着今年网球中国赛季的终结。

未来几天也同样精彩纷呈。比如,明晚在北京鸟巢,第十届KPL年度总决赛将顺利展开;周日,S15英雄联盟总决赛将在成都开战;此外,阿美中国锦标赛将在深圳决出冠军,而这也将是高尔夫今年在中国举办的最后一项国际赛事。接下来最受瞩目的则是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全运会开幕式,大湾区圣火的点燃,将见证粤港澳三地联办的这一顶级体育盛事。

虽然立冬早已来临,但中国地域辽阔,局部的气候差异让各地体育赛事得以同时展开,热情不减。

置身于这些赛事现场,你可能会习以为常,但当这些赛事集中展现时,不禁让人感叹:这既是中国体育的百花齐放,也是新老交融的体现。从马拉松等处于大众化的热门项目,到越野跑、电子竞技等新兴赛事,以及本土崛起的运动品牌和智能硬件,中国特色和代表性体育赛事的多样性表现出强大的活力。

这些现象背后凸显出的规律和趋势,始终是体育产业观察的重要议题。

懒熊体育创办至今已满十年,十年间的每一个历程,都让我们对“十”这个数字格外敏感。今年,我们审视了一些曾在2015年诞生并持续发展的赛事、项目、企业和产品,从中寻找它们历久弥新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它们的兴衰,反映出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

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后,中国体育产业确立了一道新的起跑线。在政府号召下,包括懒熊体育在内的诸多体育相关企业应运而生。时间推移至今年,随着国务院31号文的发布,中国体育产业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窗口。

清醒地看待现状,将发现这种“新”与十年前的状态已截然不同。

一些领域逐渐成长为行业支柱。例如,马拉松和越野赛带来的全民参与热潮,电子竞技从小众走向大众,而以中国制造与供应链为依托的本土运动品牌和智能硬件则逐步崛起。然而,一些领域也充满了挑战:我们曾试图模仿欧美成熟的职业化、商业化赛事系统,但其效果却不及预期,导致广泛衍生的体育IP商业模式难以有效落地。此外,高额的版权费用及出海资本投入也显得回报不明;而在本地化的社区领域上,职业俱乐部、健身房及体育培训机构等相关体系都在经历波动和考验。

总结为一句话,人多项目多,资金投入多,但整体回报仍显有限。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体育产业是在与全球体系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步成长的。中国品牌在国际赛事舞台上愈发活跃;00后运动员利用全球资源崭露头角;奥运会、亚运会等重要赛事频繁落地中国,这些都成为中国体育与世界接轨的重大符号。同时,对比其他产业,我们不妨从行政与市场结合力量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产业的逻辑与平衡。

未来十年,这种路径仍将继续,但会更加强调自有特色。体育的核心是服务更广泛的群体场景,从推动全民健身到乡村体育赛事,再到以赛事与文旅结合推动消费的地方型联赛。例如我们将参与的赛事形式可能愈发走向非传统职业赛事路径,更加灵活、多元化。

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更加健康与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包括如何借助中国的硬科技、AI技术赋能运动行业,如何在领先的数字生态下挖掘流媒体及短视频对体育营销的助力。而本土运动品牌的持续成长,也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生成更广阔的专业消费人群。

这些种种挑战正是我们关注中国体育的初心,也是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们共同面对的现实环境。

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观察记录者,懒熊体育将在自己十周年的节点,启动新十年的深度探索。我们希望通过第十届体育产业嘉年华,以全新的形式集结行业内外的声音,共同探讨体育行业的未来方向。

此外,我们计划在这次的活动上打造一场实物展,通过展示过去十年的中国体育成果,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行业的进步。从这些成就中,你或许能够找到自己对于体育的热爱与共鸣。

未来仍充满未知,但无需自我否定。过去的十年,体育产业经历了高光但也不乏波折。现在正是一个反思总结的时机,让我们共同展望下个阶段的机会与可能。

懒熊体育产业嘉年华第十届正式启幕

2026年1月,欢迎与你一同,“见新境”。